2)第一百四十三章水下双防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液舱的吸收,也无法穿透这层*********。不过就算鱼雷的装药量大到足以撕开液舱内壁的程度,也用不着担心,因为后面还有更困难的关卡在等着它。

  “吸收舱”的后面是“溃缩吸能舱”,这又是一道空舱,位于60毫米的“吸收舱”内壁和水下主装甲带之间。新舰的水下主装甲带布置液舱内壁的后方,倾角和主装甲带一致,为20度,高度从战舰的水线附近一直延伸到舰体底部,中上部最厚处达180毫米,至舰底逐步削弱到60毫米。水下主装甲带和*********横交错的弹性支撑结构相连接,这是战舰水下防护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这个“溃缩吸能舱”的设计,其实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那变态的*********,给航空母舰穿上的保命内裤,这里被海伦娜借鉴了过来。

  “溃缩吸能舱”的第一个作用是:当鱼雷的冲击波威力超过60毫米的“吸收舱”内壁的承受极限时,“溃缩吸能舱”内部的弹性支撑结构会发生形变和溃缩以吸收能量,目的是防止爆炸能量直接作用于刚度较大的水下主装甲带。“溃缩吸能舱”的第二个作用是:为“水中弹”的被帽脱落留出空间,让水中弹无法击穿后面的水下装甲带。没错!就是那道60毫米厚的“吸收舱”后壁,它除了作为战舰防雷结构的一部分,还兼具剥被帽的功能!

  也就是说,即使敌人运气极好,打出了足以绕过舷侧主装甲带的“水中弹”,并且击穿了外面的“膨胀舱”和“吸收舱”,也会被60毫米厚的“吸收舱”后壁破坏被帽结构,而“溃缩吸能舱”的空间纵深正好能让被帽和弹体彻底分离,而没有了被帽的残余弹体是不大可能穿透坚固的水下主装甲带的。

  水下主装甲带后面还是一道空舱,这道被称为“过滤舱”空舱的后壁是一道*********,再往里面就是包括弹药舱、动力舱在内的战舰核心舱室了。“过滤舱”是战舰水下防护体系的第四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过滤舱”的作用依然是两个:第一个作用是,如果鱼雷的爆炸威力实在太大,以至于水下主装甲带因为变形而出现漏水时,最后一道水密舱壁依然可以将进水挡在核心舱室以外。第二个作用是当“水中弹”击中水下主装甲带,使得水下主装甲带背面在动能下发生崩落时,最后的这道*********体系,以防止碎片进入核心舱内部。

  在新舰上,“膨胀舱”、“吸收舱”、“溃缩吸能舱”、“过滤舱”这四道防线的防护纵深加在一起达到了6米,虽然稍逊于于上个位面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7米的防雷纵深,但在新式战列舰中依然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而且凭借更加先进的防护设计,其对鱼雷的实际防护效果相比上个位面的“黎塞留”级也是只强不弱。

  不要问万一鱼雷或者水雷在战舰的龙骨下爆炸了怎么办,二战中的直航鱼雷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如果真的脸太黑,遇上了这种事,那只能说是你的人品差到连老天爷都看你不爽了,设计师和海伦娜是不应该为此负责的。毕竟即使到了21世纪,即使十万吨级的超级航母,依然是扛不住一发重型鱼雷在龙骨下爆炸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套水下防护体系将对鱼雷的防护和对水中弹的防护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配合三层船底,这套水下防护体系既能在装药量高达*********心舱的安全,又能抵挡*********。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新舰水下防护体系的最后三层壁板都是身兼两职:厚度60毫米的“吸收舱”背板同时充当了前置剥被帽板;厚度*********带既是对60毫米的“吸收舱”背板的支撑结构,又是对“水中弹”的防护结构;厚度20毫米的“过滤舱”背板既是最后一道水密板,又是水下主装甲带的后置防崩落板。

  请收藏:https://m.bis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